未来的移动通讯技术或许能弥补航空运输硬件设施的不足
国际航空电信协会(SITA)董事长保罗·科比表示,做好IT工作,将是下一个十年让航空公司和机场做好服务和吸引到更多旅客的一个关键分水岭。对于运力和运量的增加,解决之道应该是增加更好的科技,而不是拥挤的客流。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航空公司对“移动通讯”新技术的运用,不只是停留在对一些设备的改造,而是有了理念性的突破。因为“个性化服务打破了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主动开展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全方位服务,既减少了各中间环节及其支持费用,缩短了供求双方之间的距离,还强化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沟通。” 航空公司不必再花上百万美元在机舱内安装娱乐系统,而是通过旅客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实现这一功能。让顾客的可选择性更大,也使航空公司的服务对个体旅客需求针对性更强。另外,现在通过IP地址就能实现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信息交流。未来飞机、发动机、构件、货柜、甚至行李都能“说话”,交换大量的数据,这其中还包括旅客与行李在旅程中处在不同的地点时的数据交换,以及通过生态数据程序来进行识别。这样的功能用于地面运营服务,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取得更高的效益,还能变手工操作为自动化操作。
现在通过旅客智能手机提供情景信息,定位旅客在机场的位置技术已经成为可能。国际航空电信协会(SITA)总经理佛朗西斯·维奥拉表示,考虑到现代旅客是“以我为中心”的,“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告知有关航班的信息。这些信息要以旅客在什么位置来考虑,他们在什么地点,能看到有什么标识。他们需要的既是个性化的,还要有能容易识别的标识。我们要根据移动通讯技术,以社会媒体作为支撑,达到旅客管理目标。”
这些要求看似很高,但是2011年3月份,SITA战略技术研究实验室人员与哥本哈根机场合作,研发了“扩展现实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只有旅客在机场范围内,该程序通过增强的无线网络信号,查找到该旅客移动手机,便能确定旅客所在地位置。运用这个程序,可对iPhone的摄像功能产生周围的感知扫描,这样旅客就能发现附近的服务标示,尤其是航空公司的柜台和登机门。
如果“移动通讯”的新技术得以运用,那么航空公司和机场的服务工作将大大简化,通过信息便可为旅客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而旅客也不会因信息不畅而遭遇赶到机场后又有碰上飞机晚点,在机场苦苦地等候的情况。